第112章 丢出一块肥肉

2个月前 作者: 断刃天涯
第112章 丢出一块肥肉

第112章 丢出一块肥肉

承辉帝是个很“善于听取”臣下意见的皇帝,五位内阁大臣在面对承辉帝的时候,前两位选择摆烂。开会的时候,有意见就说,是不是被采纳无所谓,装模作样的争取一下,表示我挣扎过了,然后就没然后了。

孙化贞作为老三承上启下,他很少提建议,除非皇帝开口问。私下里承辉帝问起孙化贞,为何极少谏言时,孙化贞谦虚的表示,他的能力在执行方面,谋划方面略显不足。有陛下在统筹全局,他那点不成熟的意见很多时候没必要说。

李清作为四号阁臣,定位也很清晰,积极主动的经常求见皇帝,要求私下奏对。有什么想法和建议,一定是先在私下跟皇帝讲,达成一致后再会议上替皇帝讲出来。

排最后的张廷恩,没有大事从不主动去求见皇帝,但他确实承辉帝信任度拉满的阁臣。只有要有大事情,一定是先把张廷恩召来,私下里两人把能想到的各种可能都列出来,张廷恩从不替承辉帝做主,能想到的情况都说出来,让承辉帝来拍板。

因为要面对承辉帝的经常性垂询,张廷恩与贾琏师生关系确定后,从最初私下里浅浅的谈几句政局的事情,慢慢的演变成只要有点啥事情,张廷恩都会叫贾琏过来问一问。

不是说贾琏的答案就一定正确,而是张廷恩发现贾琏这个学生思路很广,想法不拘一格,总能找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。从最初的带着考教的心思交流政务,到现在张廷恩对于贾琏的建议,已经显示出非常重视的态度了。

即便眼下贾琏说出官督商办的建议,一看就显得有点幼稚,张廷恩还是比较慎重的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。觉得幼稚是因为,官督商办的策略,在大周朝实行的话,实际上等于还是官办,甚至还不如直接管办。

这种要经手大笔资金的差事,文官集团,宦官集团,武勋集团,宗人府,都不可能只是干看着,不会忍住不伸手的。

想要搞官督商办,难度太大了。方方面面都会争夺这个新的利益点,还有一個太上皇在与承辉帝拉扯。

贾琏没有反驳,只是无声的笑了笑,这个表情中那面有些戏谑的意味。

承辉帝一开始也觉得贾琏的想法过于天真了,怎么可能嘛。但是听到张廷恩最后的结论时,不免陷入了深思。张廷恩也没有给出他思考的经过,只是给出了结论。

明君的艰难各有各的不同,昏君的快乐往往都是相似的。

这么说吧,在这个时代,没有哪个商人能跳出官方的桎梏。

“学生告辞!”贾琏笑嘻嘻的起身抱手,他其实并不知道张廷恩想明白了什么,毕竟他也是在装的,他又不是神仙。笑而不语的本意是,官督商办当然不好办,但总比官办要强。再说了,如果事情好办,当皇帝可不是太轻松了么?

承辉帝想有所作为,哪有轻轻松松的可能呢?如果当皇帝轻轻松松的,那一定是昏君。

贾琏表示,可以的话,我也很想过着简单的快乐的生活,这不是现实不允许么?

和往常一样,请求面君的张廷恩一路畅通,见到承辉帝例行行礼后,开口讲了今天与贾琏私下里关于银行的讨论,最后得出一个结论:“官督商办,于陛下大有裨益。”

银行发行并监督,下面的分行负责经营,从皇帝的角度来看,进退有余。官督商办,民间的反对声音不会太大,毕竟汇通天下对于商人而言,能够大大的便利商人的同时,还大大的降低了资金转运的风险。

很自然的,承辉帝就想到了与当下皇权拉扯有关的方面,并且很快就进入了状态。

承辉帝下意识的抬头看了一眼张廷恩,这老哥站在原地闭目养神,承辉帝才想起来,忘记赐座了。于是也不着急去多想,吩咐裘世安搬把椅子来。

有的事情,张廷恩可以提醒,但绝对不能说出来,只要他做出一个【我不能说】的姿态,承辉帝就会往某个方面去想的,因为可能性被局限了。

那么,这一次呢?

昏君对国家不好,但昏君一定很快乐。

“官督商办,太过异想天开了,大周朝的大商贾,哪个没有官方背景,即便是本身没有的,也会花钱去买回来一个背景。扬州十大盐商为例,排名最后的也有盐道和金陵甄家的背景。王家的姻亲薛家紫薇舍人,那也是从太祖到太上皇,两代君王的采买代理人。”

银行一旦办起来,其中的巨大利益,必然遭到各方面的觊觎,这就是一块肥的流油的肉,任何一方都想狠狠的咬一口,作为发起者的承辉帝,掌握了主导权,也就是掌握了利益分配的权利。强制推行不是不行,但结果显而易见。

比如汉朝某位皇帝,后宫里女人只能穿开-裆-裤那位皇帝。

张廷恩谢过皇帝,落座后继续闭目养神,耐心等待皇帝的思考结果。

很明显这些都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,不那么容易想到的又是什么呢?

可是这事情怎么讲呢?越琢磨,越觉得这个法子很妙。

张廷恩一句话,说明了大周朝的巨贾们,都是一些什么情况。

换成是别的学生如此无礼,张廷恩能一巴掌抽掉他两个大牙。贾琏不一样,这就不是个正常的学生,每次都能让张廷恩在稍微冷静一点之后,找到一些之前没看到的地方。

很快张廷恩就呆住了,靠着椅背的身姿正坐了,眼神游历,嘴里近似在无声的自言自语,懂唇语的能看出点端倪来。贾琏很有耐心的等着,总算张廷恩恢复了常态之后,意味深长的看了贾琏一眼道:“你先回去吧,我要进宫。”

没能彻底掌握整个朝廷之前,承辉帝很快就从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。

再抬头看时,承辉帝咳嗽了一声,张廷恩配合的抬头睁眼,笑容满面:“陛下圣明!”

承辉帝有点不好意思的摆摆手:“过了,过了。”随即又有点失落道:“竖子妖孽!”

张廷恩抓住机会夸贾琏:“陛下,臣发现贾琏那厮过目不忘,喜欢读各种杂书。他家里还有这个条件,这是很多大臣成长期间比不了事情。臣的内弟也是个聪慧的,十七岁中举,少年得志,与贾琏一比,差的太多了。臣以为,不是智商的差距,是眼界的差距。”

“你不用安慰朕,朕那几个逆子的心思,全在京城这一亩三分地转悠。从不肯弯下腰,去看看这天下,看不到民生艰难,看不到朝廷的田赋比起太祖年间,少了三成,看不到丁口税比起太祖年间,并无增加。他们只看到,朕这个位子,看不到朕夙夜忧叹。”

说到最后,承辉帝的感慨稍稍的减弱,毕竟夙夜忧叹这个词,好像自吹的有点过了。最近往元春处去的勤了点!一些没办完的公务,也会带去元春那边继续处理。

起初承辉帝的举动带着点刻意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元春表现出来的知情识趣的一面,让承辉帝很是喜欢。尤其是元春在皇帝面前,从不主动提起贾家这一点,太贴慰了!

还有就是贾琏抛出的这么一个盘子,掌握主动权的承辉帝,就想看看,那些狗怎么争夺盘子,然后一脸讨好的叼回来给主人献媚。想想心里就爽!越想越爽!

几个逆子带来的那点不舒服,承辉帝很快就淡了,毕竟年龄还小,还可以慢慢的从六部到地方观政磨砺。再安排几个好的老师带一带吧,尤其是老三,他的情况比较特殊。

经过不懈努力,李亨终于在承辉帝的心目中分量增加了。影响因子,正是贾琏。

“爱卿,回去拟一份折子,详细阐述一番银行的好处,以及地方分行官督商办的优缺点。这份折子交上来,朕会让朝中四品以上官员大讨论,综合出几条可行性方案,内阁会议上商议后决定。”承辉帝心里有了定见,轻松了许多。

张廷恩谢恩后退下,承辉帝怀着轻松的心情,走在通往元春处的路上,突然站住转了一个方向,奔着周皇后的住处来了。

见了周皇后,承辉帝很自然的问一句:“老三最近来的多么?”

“差不多七八天来一次,他比以前忙的多了。前日他来的时候,臣妾看着他沉稳了许多。还说起近期京师举子云集,好些个举人找不到合适的住所,他还招募了几个手头不宽裕的举人在报社里做事,包吃包住,几位举子都很感谢他。”

周皇后这点很好,就是单纯的说事情,不会评价哪个皇子做的事情如何如何。

非要说私心嘛,就是关于李亨沉稳许多的评价,这点承辉帝也是看见的。

做母亲的表示一下欣慰,这话都不能说,夫妻间就别见面了。

承辉帝也是欣慰的点点头:“是啊,老三成长的很快。通政使司那边,观政期也差不多了,下一步,朕打算让他去户部观政,你觉得如何?”

“当娘的都爱孩子,日常休息用度可以说,干政的事情不能做。”周皇后立场总是如此。

承辉帝听了微微一笑道:“回头朕让裘世安那边,每月给报社的费用加一成。”

关于几个举人的事情,承辉帝当着没听到,这事情可是太正常了。老三比起老二要小,但在结交臣子这方面,老三非常的收敛,出宫之后非常的本分,除了观政坐班时会接触的到官员,私下里从不与官员来往。相比之下,老二经常宴请官员或勋贵。勋贵还能以亲戚关系解释,官员如何解释?

得提前结束老二在吏部的观政期,安排他去哪个部门观政呢?

承辉帝靠在墩子上,享受着身边宫女的捶腿,眼睛闭上了,显得轻松的很,好像在休息。

来的时候周皇后注意到裘世安身边的内侍空着手,并没有带着待审的奏折。

尽管嘴上不说,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舒服。

承辉帝没少下班后在元春那边办理公务,好几次白天也在那办公,这份待遇,以前是属于周皇后的。想到此处,周皇后并没有特别的失意。皇帝嘛,不就是这样么?后宫那么多女人,承辉帝有偏爱很正常。谁还没有年轻漂亮过呢?

只是有一点皇后很在意,那就是元春也好,其他的妃子也罢,承辉帝成功登基之后,再没有皇子诞生,生了几个都是公主。

眼看着亲生的两个儿子已经长大,顺利在外开府了,周皇后的心里优势感非常强。

次日,承辉帝降旨,二皇子结束吏部观政,前往工部观政并协助工部尚书处理一些公务,三皇子李亨则前往户部,继续观政学习。

这个旨意看似给与了二皇子一些工部的处理事务的权利,但工部是个啥衙门啊?

六部之中,工部素来是排最后的。在大周朝,工匠的地位在太祖之后,急剧下降。

承辉帝还特意把老二叫来,交代了一番,主要讲太祖年间,对于工匠的态度。希望他能深切的领会太祖当初优待工匠的深意,并且能沉下心思,协助工部三位主官,处理好政务。

老三李亨那边呢,承辉帝只是在李亨来送稿子的时候,随口提了一句,人在户部观政,切记不可指手画脚,有官员请示,也不要发言。只允许带眼睛和耳朵,不许带嘴巴。

一开始李亨还很开心,被承辉帝耳提面命后,情绪大为低落,本以为能有个一展才华的机会了,没想到父皇还是不看好他的能力。

为此,出宫之后的李亨,习惯性的让贾蓉去传口信,说了要去户部观政,并且把承辉帝的教导之言,都让贾蓉转达了一下。

怎么讲呢,自打拿到了玉牌,李亨对贾琏有点盲目信任的意思。

贾琏得知贾蓉的转达后,表情错愕了好一会。

怎么一杆子给干到户部去了?要知道,眼下承辉帝最重视的就是户部。

搞不清楚皇帝的心思,贾琏决定装一下神棍,让贾蓉转告:“镇之以静!”

(本章完)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