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0章 218,节约

2个月前 作者: 半夜无烟又无酒
第220章 218,节约

开年后,杨厂长段副厂长感觉有点烦恼。

到他们这个位置,烦恼大多是来自上面,而不是厂子里那点事情。

今年的事情很多,但跟轧钢厂直接相关的也就两个。

一个是增产节约,这个是年年都有的事情,但今年是老人家第一次正式书面提出来。

国人一向都有献祥瑞的特性,老人家本来意思是扎紧腰带过苦日子,把经济搞上去。

可这个落在某些人眼里,就成了刷金身的利器。

各种乱像就是从这儿开始的,当然,现在还是有底线的。再者上面检查也严,所以没有太过于那么奇葩的事情出现。

所有的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,轧钢厂在生产方面没得说,已经扩展扩招三年了,工人什么的也磨合的差不多了。所以对于增产这个事,轧钢厂几个大佬还是有把握。

但节约这个事情,杨厂长首先目光瞄向的就是后勤这块。

说杨厂长是片面的理解错了意思也好,说他是趁机折腾也罢。但后勤上被整得叫苦连天就对了。

杨厂长倒没有对工人的饭盒下手,他也不敢做出那么丧心病狂的事情。当然,他要是敢那么做,那也就不用混了。某个资料馆就是他养老的场所。

杨厂长盯的是耗损与开支这一块。

耗损很好理解,一个人每天需要多少粮食,轧钢厂多少人,需要采购多少,这里面总归有点弹性,剩余下来的叫结余。

虫吃鼠咬,搬运撒没,过年过节福利以及某些招待餐的出入全在这点弹性结余上面。

举例说明,上面给你一百块钱当伙食费,你花多少才合适?

七十八十九十,甚至九十九都是不合格的,你得花101,或者110。

也就是得花超了,而且还得估摸着上面意思,自己计划好超多少,才是合格。

这样上面下回再拨款,才会适量放宽。

花钱也是个本事,合理合规的花钱更是个本事。

(很多人说,穿越过去后,抓住李主任的证据,然后把他打下来,自己上去,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什么的,立马把成本降下来。)

呵呵,你以为杨厂长不知道?还是厂子里其他人不清楚?

他们平时吃的招待餐,是四菜一汤,可哪个轧钢厂领导招待客人,是四菜一汤能打发的?

要真像括号里面那样做了,估计也就一个下场,成了所有人的对立面。

就算杨厂长折腾后勤这块,下面工人的饭盒,上面领导的招待,这两块他是不碰的。

杨厂长碰的是采购的开支,以及仓库的耗损这一块。

总归闹腾了不断时间,以李主任的服软而结束。李主任没办法不服软,再搞下去,他后勤的那些人就要申请调离了。

杨厂长以为自己赢了,没想到找大领导汇报的时候,反而挨了一顿批。说他马上就要身为上万人的厂长,却只在乎细节末节,全然不顾生产当中的节约。

并且举例说明,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,搞坏一个工件,就算一块钱,那上万人也是一万块……

大领导斥道:“你查了这么久,后勤这边有超过五百的账面出入没?不疼不痒的,你认为这就是成绩?瞎胡闹。”

杨厂长摇摇头,他现在已经后悔了。

大领导的话很明确,格局,当一厂之长,就要有厂长的格局。

后勤这块,明明是一个干事就能解决的问题,杨厂长亲自出手,本身就已经输了。

说明杨厂长把自己拉到了跟李主任一个级别来跟他扳腕子。

当然,大领导话里另外的意思,杨厂长并没有听出来。

要搞,至少得把李主任搞下去,那才算成绩,那才算立威。

结果搞的不疼不痒,李主任服个软,就轻轻放过了。

全然忘了,李主任一个后勤主任对杨厂长服软是正常情况。

李主任也感觉到委屈,找到自家泰山哭诉,~自己辛辛苦苦的为轧钢厂忙碌,结果还被当儆猴的鸡。~心里肯定不舒服。

可是李主任泰山的话跟大领导差不多,只不过对自家女婿说的更细一些而已。

把事情揉碎了,跟李主任一说。

李主任惊诧道:“爸,你的意思,是我这次表面上输了,其实是赢了?”

李主任岳父笑道:“小杨他厂长不当,跟你一个后勤主任搞这个,你没赢谁赢?

就像半岛那场,老美拉了十几个,跟我们一个打。

哪怕我们损失再严重,但在国际上,我们只要不输就是大胜利。

现在你再看,自从那场之后,我们的日子又好过了不少嘛!这不是我们赢,是谁赢?”

李主任豁然通达。

自此以后,李主任对于杨厂长是恭恭敬敬,全然没有被整后的那种不忿什么的。

对于杨厂长发下来的命令什么的也是坚决执行。

但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,李主任发现自己在厂里的朋友越来越多了。

甚至就连被杨厂长重点针对的段副厂长,最近也是不止一次的找李主任诉苦。

当然,这个诉苦在职场上还有另一个意思,也有人理解为汇报,或者说请示。

当然,这些事情对于何雨柱这样的小人物来说,还是太远。

何雨柱虽然大小也是个领导,但毕竟管理的是大车,而现在随便哪一个大车班,都是各个厂子里的宝贝。

所以这上面的事情并不是太多,而且何雨柱自从带徒弟那天开始,就把后世看到那些维护保养什么的,当成私货交给了徒弟们。

效果很明显,至少轧钢厂出车路程中,从来没有因为车子本身的故障,在路上出事情的。

隐患都提前排除了嘛!

而且何雨柱通过路科长的关系,弄到了几个兄弟企业的百公里耗油,以及车辆维护成本。

其实也不用去外厂探查这些,大车班本来就有。

一开始从部队里下来的那些老司机,虽然也知道维护保养这些,但做得还是没有何雨柱从后世带来的细化。

也幸好老司机们现在身上还没有那种坏脾气,对于好的东西就学习,很快的融入了何雨柱建立的体系当中。

但他们清楚的知道,以前的车说什么样的,现在又是怎么样的。

(本章完)

关闭